村小操场边,有一棵老槐树,枝桠舒展如伞,六十余载风雨,它始终静静守望。这棵树,是太爷爷亲手栽下的。那年,太爷爷刚成为小学的代课老师,他轻轻种下这株树苗,同时,也种下了一个期许:树要向阳长,人要真心活。此后,老槐树的根在这片土地扎得越来越深,也把“廉洁”与“求真”深植进我们家三代人的血脉之中,见证着一家三代在教育事业上的坚守。
父亲回忆,他上学时,太爷爷用毛笔郑重写下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,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”,张贴在槐树旁的黑板上。那时的父亲,还不能领会其中深意,太爷爷只是微笑,以日复一日的行动,让这句话在父亲心底生了根、发了芽。时光流逝,纸张会泛黄、会腐朽,但这句话的精神却在岁月中愈发深沉。老槐树一圈圈的年轮,不仅记录着时光的流转,更铭刻下我们家三代人在教育这片土地上,执着坚守的身影与初心。
太爷爷是上世纪40年代投身教育事业的。那时,新中国尚未成立,他作为接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文人,怀着对真理的不懈追求,秉持着真诚廉洁的做人准则,在教育的道路上默默耕耘。太爷爷是个长寿的人,在他的葬礼上,村里男女老少纷纷前来悼念,足见他在大家心中德高望重。葬礼上,还有一位从北京专程赶来的陌生人,也正是通过他,我们对太爷爷那些不为人知的事迹有了更多了解。
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村里一贫如洗,太爷爷每月仅有四块钱的微薄收入。当时,学费虽只需两块多,可对于普通农民家庭来说,依旧是沉重的负担,更何况,多数家庭都养育着好几个孩子。有个男孩,父母无奈决定让他辍学去赚工分。太爷爷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他深知这个孩子头脑聪明又勤奋努力,读书才是他改变命运的最好出路。于是,连续多个夜晚,太爷爷批改完作业后,便匆匆赶到男孩家中,苦口婆心地与他父母沟通,甚至提出由自己承担男孩的学费。要知道,太爷爷自己家中,也有六个孩子嗷嗷待哺。最终,男孩得以重返校园。这一善举,让我们这些后辈深刻领悟到“真情方能换来真心”的道理。
太爷爷离休后,因其坚持求真的教育理念和出色的工作能力,被聘请到离家一百公里外的平顶山市继续发光发热。而在村小,爷爷接过了太爷爷手中的教鞭,延续着这份教育事业。在我的记忆里,爷爷是个幽默又能干的人。学校经费紧张,课桌椅因常年使用,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,爷爷便化身木匠,将它们一一修好;粉笔也十分节省,他就用白粘土自制,晒干后继续使用。
有一年正月,隔壁村有人提着一筐鸡蛋找上门来,希望爷爷能让自家孩子跳级。爷爷风趣地婉拒:“您这可坏了规矩了,我家家训‘三不沾’——不沾便宜,不沾人情债,不沾金贵礼。收了您这鸡蛋,我爹知道了不得让我对着毛主席像做检讨!您可不能让我犯错误啊。”几番推辞后,爷爷硬是没让一个鸡蛋迈进校门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鸡蛋堪称贵重礼品,奶奶虽有些感慨,但爷爷却坚定地摇头:收一颗鸡蛋,孩子就学了一块假;失一筐鸡蛋,咱保住了千百个真。
月光下,爷爷和父亲坐在槐树根旁,爷爷语重心长地说:“为什么这棵槐树能历经风雨,存活这么久?因为它根扎得深,站得直。我们教书人,就像这棵树,一旦行差踏错,歪了一次,就再也直不起来了。”后来,我在爷爷的旧教案扉页上,看到这样一行字:育人先育德,执教先守廉。这无疑是爷爷对陶行知先生那句“千学万学,学做真人”的深刻领悟与坚守。“千学万学”表明学习是贯穿一生的过程,而“学做真人”,更是需要用一生去修炼的课题。
1990年,父亲从师范学校毕业,成为我们家的第三代教师。此时,老槐树已茁壮成长为需两人合抱的大树,村小也并入了镇中心小学。我们县是贫困县,随着一批民办教师下岗,镇上师资愈发短缺,不少人都想往条件更好的外县发展。然而,父亲却认为这里是他的根,毅然放弃了外边优厚的薪资待遇,选择回到农村,投身家乡的教育建设。在爷爷和太爷爷的言传身教下,父亲始终将“求真”与“廉洁”牢记于心。
时代在变迁,如今面临的诱惑相比爷爷和太爷爷时期,更加多样和隐蔽。有培训机构抛出高薪橄榄枝,家长们表达“心意”的方式也更为巧妙。但父亲始终铭记童年时期槐树下的故事,坚守教育初心,不为所动。记得有个傍晚,一位家长拎着烟酒来找父亲,希望他能在升学考试中“关照”自家孩子。父亲当即婉言谢绝,可那人趁父亲不注意,悄悄把礼品留在墙角。父亲发现后,立刻追了上去,硬是把东西塞回给了家长。
后来,学校重建,曾经写在大槐树旁黑板上的“千教万教,教人求真,千学万学,学做真人”,被庄重地刻在了校园的铭石上,也深深烙印在父亲的心中。它不仅是父亲一直追求的教育理念,更是我们家三代人坚守教育初心的有力见证。
随着年龄增长,我逐渐理解了陶行知先生这句话的深刻内涵:一方面,它体现了教育的双重使命,既要探寻多样的教育方法、追求真理,又要培养学生成为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、拥有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“真”人;另一方面,强调知行合一,德育先行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它宛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教育明灯,时刻警醒着每一位教育者和求学者:求知与修德缺一不可,做学问的终极目的,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。我们家三代人扎根农村教育一线,无疑是对陶行知先生这句话最生动、最深刻的践行。
槐树依旧年年开花,淡雅的清香弥漫整个校园。它没有牡丹的富贵艳丽,也不及玫瑰的娇艳动人,却凭借自身的朴素与清香,诠释着我们所追求的廉洁人生。几十年过去了,它依然静静伫立在那里,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,又似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,无声诉说着:廉洁,并非高高悬挂的匾额,而是将“真”字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;教育,不是一时的激昂口号,而是把“真”人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与模样。
今年,我考上了大学,即将离开家乡,奔赴远方追逐梦想。临行前,父亲把我拉到槐树下,指着爷爷留下的笔记本,郑重地对我说:“你太爷爷一辈子没给家里挣下什么大钱,却给我们留下了这棵树,还有这份为人处世的本分。将来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,走到哪里,都绝不能做亏心事,一定要把廉洁与真诚时刻铭记在心。”微风轻拂,槐树枝条随风轻轻摇曳,那一刻,我真切感受到了这份传承的力量。
树有年轮,人有血脉。我们家的廉洁故事,就像槐树的年轮,一圈又一圈,层层累积,愈发厚重。在教育这片广袤的沃土上,这棵老槐树,静静见证着我们家三代人的“真”。(作者:关佳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