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谷城县那道山梁的褶皱里,藏着我外爷的故事。他是月亮村的老书记,一辈子守着土坯墙的村委办公室,和我婆婆在山坳里种日头、种月光,把“干净”二字,活成了山梁上不会倒的碑。
一、北京的光,照进山村
我记事时,外爷家堂屋正墙挂着张褪色照片。他穿灰布中山装,胸前的人民代表证泛着柔光,背景是北京天安门的红墙。那是外爷1988年去北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留念。听村里老人说,外爷从北京回来,行李包里没特产,就塞满了写满字的笔记本。他蹲在打谷场给乡亲们讲见闻,说“北京的太阳和咱村的一样亮,党的政策就是照路的光,咱得顺着光把日子过明白” 。
后来我才懂,那次进京,外爷揣着全村人的期盼。回村路上,火车穿过隧道,他把脸贴在车窗,看外面的山梁一闪而过,心里盘算起村里的出路。山梁太穷了,旱地种不出金疙瘩,年轻人都往山外跑。外爷在村委办公室熬了几个通宵,烟灰落满搪瓷缸,终于在笔记本里画出第一条“出路”:引进经济林,让山梁绿起来,让日子红起来。
二、太阳能板,晒出透亮账
真正让我触摸到外爷“干净”的,是村里装太阳能板那几年。2014年,国家补贴山村搞光伏项目,外爷成了“追光人”。有天傍晚,我撞见外爷把一个戴墨镜的商人推出门。后来听会计说,那商人想低价承包工程,许诺给外爷“辛苦费”,外爷拍着桌子骂:“这项目是给全村挣‘阳光钱’的,你想往兜里揣黑钱,先问问山梁上的太阳答不答应!”
项目开工后,外爷像个守财奴,盯着工人放线、钉支架。他让会计把每一笔账都写在村委外墙的黑板上:“光伏补贴到账28万,村民自筹4万,买组件花25万,剩下的7万存进集体账户——这钱是咱村的‘太阳本’,谁也不能动歪心思!” 有回下暴雨,一块光伏板被掀翻,维修队说要换整套,外爷扛着铁锹去现场,发现只是支架松了。他蹲在泥水里,让女婿(村里电工)修好支架,省了三千块。他说:“太阳板晒的是光,咱心里得晒着透亮,每一分钱都得钉在账上。”
三、老书记的“规矩箱”
外爷77岁走的那个秋天,山梁上的光伏板泛着金黄,像给他送行的金箔。整理遗物时,在他锁了三十年的木箱里,发现个铁皮盒子。盒子里是本油印账本,第一页写着“1976年任书记,收群众鸡蛋两斤,折算三毛,已还”;中间夹着光伏项目的票据,连一颗螺丝的采购单都贴着;最后一页是铅笔字:“当干部,手要攥紧清白,心要装着乡亲,让山梁的太阳,照到每一户的锅里碗里。”
守灵那晚,村里的老会计哭着说,外爷当书记这些年,村委的账从没含糊过。修水库时,他把县里拨的款换成水泥、钢材,亲自盯着倒进坝基;建学校时,他揣着馒头跑教育局,为孩子们争取课桌,自己的布鞋磨穿了底。山梁上的人,都记得外爷的“规矩”:办事公开,分钱透明,手不沾灰,心不染尘。
四、光的传承,永不熄灭
如今我回村,光伏板在山梁上连成银河,把山坳照得透亮。县里来采访,乡亲们围坐在光伏电站旁,说外爷在时,村里的账是“阳光账”,人心是“透亮心”。有个年轻后生接过村委的担子,把外爷的铁皮盒子摆在新办公室,说要接着晒账,接着追光。
外爷的坟在最高的山梁,光伏板的光漫过碑头,像他生前的目光,温柔又坚定。山梁的风会讲他的故事:讲北京的光如何照进山坳,讲太阳能板如何晒出清白,讲一个老书记把“干净”二字,种成了山梁上永远的太阳。
这是我们家的廉洁故事,外爷没说过“廉洁”的大道理,却用一辈子的“干净”,为子孙后代立了最硬的规矩——像山梁上的太阳,光在哪里,正道就在哪里。(作者:甘生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