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您来到best365网页版党委宣传部 文明网!

【我们家的廉洁故事】我家的“传家宝”

发布者:徐璠婧发布时间:2025-10-17浏览次数:10

每当夜深人静,我摊开厚重的医学典籍,台灯的光晕流淌在字里行间内。灯光照亮书本映射在墙面上,我总会想起爷爷那盏在黑夜里的煤油灯。那忽明忽暗的火光穿越崇山峻岭,照亮鄂西北蜿蜒的山路,也照进了几代人的心房,最终化为一盏不灭的莲灯,指引我走上这条充满敬畏的医学之路。

爷爷的少年时代,是被饥饿刻下深深烙印的岁月。五十多年前,那个瘦弱的少年揣着两个冷红薯,赤脚走出牛河老家,徒步三天三夜走到老均州医馆拜师学医。师父见他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,收他做自己的关门弟子。那些年,他睡在药房的地板上,借着煎药的火光精读医书,把医馆里的医书刻在记忆最深处。学成之日,师父赠他三样东西:一枚铜砭、一盏马灯、一句话:“医者之心,要像这砭石般清白,像这灯火般温暖。”

他被分配到盐池河大岭坡卫生院时,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分量。那里山高林密,村民散居在云雾深处。爷爷的马灯成了大山里跳动的脉搏:深夜出诊,他举灯探路,草药筐永远装着给贫困户的干粮;暴雨封山,他点亮油灯为瘫痪在床的老人把脉,熬制中药,老人露出笑容时,爷爷也跟着笑了起来,他眼角的皱纹比油灯还亮。最难忘那个雪夜,为救一个患急症的孩子,他踏着齐膝深的雪赶路,摔倒了再爬起来,头发被雪浸湿,衣服上覆盖一层厚厚的雪,但他依旧将药箱抱在胸前,药箱在他眼里就像生命之火,他用身体守护着每个生命。孩子得救了,爷爷却冻僵了双手,村民流着泪把家里唯一的暖水瓶塞给他:“谭医生,你比炭火还暖人啊!”

中年回到牛河老家,爷爷的诊所依然亮着那盏不熄的灯。对交不起诊费的乡亲,他总摆着手:“先治病,庄稼收了再说。”奶奶有时嗔怪:“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。”爷爷只是笑笑:“当年我饿着肚子学医,不就是为了让穷人看得起病吗?”在爸爸童年最深的记忆,是诊所墙角的陶缸——病人悄悄送来鸡蛋、青菜慢慢填满又渐渐见底,爷爷把它们转送给更困难的病人。听着爷爷的故事,从这种纯净的循环中,我懂得了“廉洁”二字如山泉般清澈的意味。

小姑和姐姐的求学之路,是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响。小姑考上卫校那年,家里穷得连被褥都凑不齐。爷爷连夜采药卖掉,凑够学费时只说:“记住,你将来手上过的是人命,心里装的是天道。”姐姐在医院工作后,有药商送来“心意”,她原封退回:“我爷爷说过,白大褂沾不得半点灰。”她们用行动让我明白:清廉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,而是融于血脉的日常——就像爷爷退回收养的孤儿家多送的一篮山枣,就像小姑反复使用一个口罩的午后,就像姐姐深夜伏案研究更便宜治疗方案的身影。

这些画面在我心中生根发芽,长成一片精神的森林。高考填报志愿时,我在所有第一志愿栏填下“临床医学”。有人问:“学医又苦又累,图什么?”我想起爷爷的马灯,想起那些被他治愈的乡亲眼里的光——还有什么,比点亮生命更有价值?如今,我在医学殿堂里追寻着爷爷的脚步,每次实验操作、每次病例分析,都仿佛能看见他欣慰的目光。我知道,我继承的不只是一门技艺,更是一种活法:清白行医,温暖待人。

诊所的灯却依然亮着——那是老家卫生院。爸爸将爷爷的期望转述给我:“孩子,医道如山,登得再高,心不能飘;医道如莲,开得再艳,根不能脏。”我忽然懂了:这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,比任何财富都珍贵。它藏在爷爷踏遍青山的脚印里,融在小姑和姐姐奋斗的青春里,最终流淌到我的血脉中。

那盏马灯早已退役,但它点燃的莲灯永远亮着。在这盏灯下,我看见无数个深夜爷爷躬身诊病的剪影,看见小姑在手术台前专注的神情,看见姐姐在不同诊室间穿梭的忙碌的背影,也看见未来的自己——穿着白大褂,心似莲灯明澈,行走在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征途上。清廉不是口号,是三代人用生命点亮的灯炬;医道不是职业,是谭家血脉里奔流不息的长河。这河水清冽如初,这灯火永世不灭,照得见天地良心,照得见万物慈悲。(作者:谭钰涵)


Baidu
sogou
best365网页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