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在安徽池州的旷野上,一棵“孤独的树”因其独特的姿态和孤独感意外走红,瞬间成为流量焦点。蜂拥而至的游客踩踏庄稼,田园的宁静被撕裂,农户无奈之下只得挥斧砍枝以求自保。原本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观,在成为热门符号后因遭遇过度“消费”,失去了其原本自然纯粹的模样,这样的图景屡见不鲜,令人扼腕。这不禁让我们思考:景观符号化究竟是为旅游和文化带来了新生,还是将其自然景观引入了迷途?
如今,社交媒体的传播力量使得任何一处具有特色的景观,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推上热门。这看似是景观的“新生”,让更多人认识到了这些美景。但是,当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被剥离内在,仅剩下一个扁平的“符号”供人消费,景观原本的价值就会被淡化,沦为满足游客的景布。
被誉为“天空之镜”的茶卡盐湖,凭借特殊的地理条件,在特定天气下湖面如镜,如梦似幻。然而,随着游客如潮水般涌来,湖底被无数脚印踩得坑洼,不仅让“天空之镜”的奇观效果大打折扣,而且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,只为在社交媒体上留下与这一景点符号的合影,而盐湖本身的生态和文化内涵鲜少受到关注。同样,陕南传统丧葬中“摔碗”,原为切断阴阳联系、护佑生者的庄重仪式,蕴含对生死界限的敬畏。但当它被网红化为“摔碗酒”后,其肃穆内核被抽空,沦为“解压爽感”的代名词,游客排队摔碗只为“潇洒一掷”。游客的体验就像隔着橱窗观物,只看得见表面的噱头,看不见内在的灵魂。符号化后的景观如同被抽干的标本,失去了原有深度。
然而,景观符号化是否注定行不通?它带给我们的难道只有这重重弊端?
不妨将目光投向杭州西湖。千年来,“西湖”二字早已超越一泓碧水,凝练成东方山水美学的极致符号。从苏轼的“淡妆浓抹总相宜”到白蛇传的凄美传说,它被赋予了无尽诗性与人文厚度。然而,西湖并未在符号化中枯萎,其活力反而在有序管理、文化深耕中愈发蓬勃。免费开放政策弱化逐利冲动,精细管理守护湖山的清雅;更可贵的是,围绕西湖展开的诗词品鉴、传说讲述、龙井茶香等文化实践,不断为这一符号注入活水,使其符号化表象下奔涌着文化的长河。
其实,景观符号化本身并非原罪,关键在于,符号的生成是否扎根于属于它的真正沃土,其传播是否伴随尊重与守护的责任,其内在价值是否可以被我们看得清楚。符号化就像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类与景观互动的不同面向:当符号脱离了景观的生态与价值肌理,沦为空洞的消费标签时,它便成为一把利刃———异化景观、掠夺环境、亵渎文化……“孤独的树”遭砍枝,“天空之镜”失色,符号所指向的真实景观及其蕴含的生态价值、地方生活、历史沉淀被彻底遮蔽。人们追逐的是“符号”本身的标签,而非风景的灵魂。
当符号不再仅仅被当作一个躯壳,而被灌注其原本的价值,辅以尊重、管理,便可在每一次凝视中流露出新的生命律动。滕王阁的两亭“压江”和“挹翠”,婺源篁岭的“晒秋”习俗、黄山的“迎客松”,这些符号历经时间沉淀,已深深融入地方血脉,成为地域身份的核心标识。它们引导人们去探索背后的内涵、历史与人文精神。精心构建的景观符号,已然演变为地方魅力持久传播的引擎。
符号化浪潮无法回避,我们不如将符号的光环,转化为守护山水的使者。当符号真正沉淀为景观的载体,它不再是阻碍物而是引导我们与景观真诚对话、和谐共生的桥梁,符号的光环自然会显现出来。(作者:刘佳)